即將迎來新學期,不少孩子出現“開學焦慮”。近日,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神經科心理門診接診了不少學生,這些學生希望趁著假期及時處理自己的心理困擾,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新學期。
孩子們從熟悉而輕松的家庭環境,迅速轉換到緊張學習的學校環境,產生不適感在所難免。成年人在春節過后或小長假結束后上班,都容易產生“上班焦慮癥”,何況還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孩子們。一些家長沒有認識到孩子“開學焦慮”的嚴重性,認為孩子只是厭煩上學,甚至認為孩子是在裝病,這就容易貽誤救治時間,不僅影響孩子的學習,更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。
在歡樂寒假過后的開學季,對于孩子們可能產生的“開學焦慮”,家長應該有充分認識,并做好心理疏導。例如,不要給孩子施加太多的壓力,別對孩子有過于嚴苛的要求,同時還要多與孩子溝通,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,讓孩子能輕松應對校園學習和生活。而在家里時,家長也要注意營造快樂和諧的家庭關系,對孩子不應過于溺愛,也不能讓孩子完全與外界隔絕,缺乏社交能力,這樣的孩子一旦步入學校過集體生活,往往就會很不適應,可能出現與同學難以相處,難以融入集體生活等問題。
而學校也應該負起相應的責任,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,給孩子們一個適應、過渡的“緩沖期”。上好“開學第一課”、廣泛開展文體娛樂活動、循序漸進安排教學進度等都是可以借鑒的教育方式。不宜盲目使用“開學考”的辦法,“強迫”學生收心。浙江、合肥等多地教育部門明確要求,嚴禁中小學“開學考”,允許學生緩交寒假作業等。這些做法值得借鑒,有助于孩子們將“開學焦慮”轉化為成長動力。而對于那些顯得郁郁寡歡、心事重重的學生,老師也要多加留意,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,與家長一起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霾。
讓孩子接受學校教育,并不是讓孩子視教育為畏途,奔赴應試教育的“戰場”,而是要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,寓教于樂,讓他們能沉潛其間、流連忘返。所以,孩子出現“開學焦慮”,或是患上“開學綜合征”,有可能不只是簡單的暫時難以適應的問題,背后還可能存在教育方式方法、教育理念等深層次的問題。家庭、學校應該多加反思,從多方入手,綜合施治,為“開學焦慮”開出快樂教育“藥方”。
編輯:齊少恒
相關熱詞搜索: 化解“開學焦慮”還需家校綜合施治